本文主要是解一些关于将消失的陕西毛乌素沙漠离不开这一家四代人植树36年和梦见刮大风天上掉下两个人的题,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网友。
新京报近日,陕西省林业局公布,榆林市荒漠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这意味着我国四大沙漠之一的毛乌素沙漠,曾经面积达9324平方公里。422万平方公里,即将从陕西版图上彻底“消失”。对于陕西乃至中国来说,这是一件不折不扣的“大事”,而唤醒这片死寂土地的,是无数治沙人的传承,他们在这片黄沙上付出了青春和汗水,甚至几代人传承“人入沙,退沙”的梦想。家住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毛团村的郭成旺是其家族四代治沙传承的代表人物。4月29日,他向新京报编辑讲述了家人几十年的植树治沙生活。虽然这样的生活艰苦而乏味,但他换来的却是绿色和希望。
一个家族四代人都从事治沙工作。陕西省林业局供图
几千年前,绿洲变成了茫茫沙漠
毛乌素沙漠位于陕西、内蒙古两省交界处,陕西省榆林长城以北,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
“毛乌素”蒙古语意为“坏水”。由于这里历来遭受风沙侵袭,附近的陕西省榆林市曾被命名为“骆驼城”,意为沙漠之城。这里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也是全国土地沙化、沙化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
不过,毛乌素沙漠并不是自然形成的沙漠,也不是自古以来就荒芜的。几千年前,毛乌素绿树成荫,牛羊成群,匈奴人曾在附近建都。然而,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逐渐扩大、无节制的开荒和战争,当地的生态逐渐遭到破坏。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加上气候变化,自唐代以来,毛乌素地区逐渐沙化,慢慢变成了大片沙漠。
正因为如此,毛乌素沙漠被称为“人工沙漠”。建国初期,榆林市森林覆盖率仅为0.9%,流沙吞噬了120万亩农田和牧场。沙区剩余的165万亩农田也被沙丘包围。6个乡镇、412个村庄被风沙掩埋。榆林每年因水土流失向黄河输入泥沙量高达53亿吨,占黄河中上游入沙量的三分之一。草场沙化、盐碱化、退化严重,形成“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
20世纪50年代,定边小滩子开展了大规模荒漠造林活动。
榆林市林业局供图
当时榆林流传着这样一首歌曲“飞沙乱石,一家人没有饭吃。老一辈住在烂房子里,房子被埋了,人们搬走了。当他们看到黄沙时,他们摇头。”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榆林人民开始积极修建防风林、排沙开渠,开展大规模的沙漠改造工程。直到1984年初,国家鼓励个人承包荒漠化治理,家住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毛团村的郭成旺就是其中之一。
植树的初衷是因为没有柴火
1921年出生的郭成旺听到了承包荒漠化治理的消息。他把两个儿子叫到一起,决定承包离家15公里的一块荒沙地。他首先签订了绿化1万亩荒漠化治理合同。然后慢慢扩大治理范围。这也开始了他艰难的治沙生涯,也开始了一个家族四代人长达36年的治沙生涯。
当时郭成旺63岁,此前一直住在毛团村。毛团村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端。他向小编回忆,从他记事起,这个村庄就被黄沙包围,而且还在不断扩大。良好的农田常常被荒沙吞噬,村民生活困难,环境恶劣。遇到沙尘暴就更可怕了。离开家几分钟后,你的头顶就会有一层沙子。偶尔下雨,还会伴随着沙子下起的泥雨。
郭成旺的孙子郭建军回忆道“第一次去承包的荒沙地时,一棵树、一片草都没有看到,一眼望去,全都是的。”
沙子压垮农田。榆林市林业局供图
1985年春,郭成旺拿出全家积蓄1200元,借了4000元。这5200元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笔巨款了。郭成旺走遍了全县8个林场,购买了5万棵树苗,和家人正式出发前往沙漠。
起初,植树成活率很低。郭建军说“风沙太大了,一夜的大风过后,那天种下的树苗几乎都被吹倒了。爷爷不怕辛苦,性格倔强、叛逆。”不断地种植,直到树还活着。”
经过三年的总结经验,并请当地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指导,树木成活率开始提高。
对于在沙漠植树的初衷,郭成旺其实并没有太远大的理想。他最大的希望就是种完树后,能砍下树枝当柴火。
郭建军解释说“当时我们一带没有木柴,没有树,做饭烧柴就成了当地人生活中最大的困难。”
村里人人“扛柴上工”
与种下的树成活失败相比,郭成旺一家最头疼的就是树苗的运输。“因为路不通,汽车开不进去,所以只能人工搬运,或者用驴车。”郭建军说,当地直到2010年才通车。此前,植树季节,他们每天要搬运100棵树苗。然后用驴车拉着500株植物进入沙漠。
“当时很多时间都花在路上了,来回需要3到4个小时。”而当时,他们还住在距离沙漠森林15公里的村庄里。
之前的沙漠。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除了郭成旺一家自己做之外,村里很多人也到他家的林地帮忙。20世纪80年代,这些人帮忙干活拿到的“工资”不是,而是柴火。“这里很流行‘用木柴干活’。冬天的时候,我们就用以前种的沙柳树枝,把它们砍下来带回去做饭。工人们不需要工资,只需要树枝,毕竟是村里的稀缺产品。这就成了他们的工资。而第二年,他们就去地里帮忙植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打柴打工”持续了很多年。直到20世纪90年代,树木多了,再也不用担心柴火了。郭成王的家庭条件稍有好转后,就有了一些闲暇时间。金雇佣人们去工作。
多年来,要养活一家七口的郭成王并不富裕,他把所有的财产都投入到了植树中。全家的生计全靠当时饲养的八匹马和三十只羊来维持。“那时候,卖一只羊能拿到70到80元,这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很高的收入了。”
给郭建军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小时候,家里过年都会买鞭炮。可自从他开始种树,别人家的孩子已经有鞭炮可以玩了,他却要等到杀了过年猪才能拿到。“爷爷让我用猪毛换大炮,一根猪毛可以换两箱小大炮,对我来说已经很好了,用猪毛换大炮的快乐还在,记住了。”
建造房屋并搬进沙漠生活
为了节省时间和成本,郭成旺一家最初在沙漠中搭建了几个临时棚屋居住,简陋至极。直到1989年,为了改善居住环境,郭成旺咬牙又借了5000元,变卖了牲畜,在沙地建了四间房屋,挖了一口19米深的井,举家搬进了茅草屋。沙地地区。生活。
郭建军说,这座房子建起来花了很长时间。“我们一个人用驴车运了一年的砖头。但为了以后在沙漠里种树更方便,盖房子也相对方便,每一块砖、每一瓦都是我们自己盖的。””我们在这个房子里住了20多年,直到2013年他们才有足够的重新装修。
老房子。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郭建军回忆,当时井里挖出了很多沙子,爷爷在废弃的沙堆上种下了第一棵杨树。没想到它还活着。“以前沙漠里种的都是柳树之类的,这是第一次尝试新树种,看到杨树能成活,全家人都看到了沙漠能变成绿洲的希望。”
毛乌素沙漠其实与其他大沙漠不同。这里的降水条件还不错,也有利于植物生长。这里本来是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固定、半固定沙丘面积较大,更利于植树造林。
慢慢地,原来勤劳的郭城王家承包的一万亩土地上都种上了树木,挡风挡沙。随后又签订了35万亩沙地,用于扩大种植和管理。树木挡风固沙。变化似乎缓慢而悄然地发生。天空黄沙的景象终于不再那么常见了。
郭建军说,刚来沙漠生活时,由于环境恶劣,出门时出现风沙滚梁的景象。这里没水没电,全家人都得忍受。后来,周围的树多了,渐渐到处都是绿色。这里通了电、通了水,居住环境明显变好了。“其实我现在更喜欢住在这里了,爷爷偶尔也会来这里。”住一个月。”
2010年3大事件
2010年,89岁的郭成旺决定把植树造林、治理沙化的重任交给孙子郭建军。当时他用自己的积蓄和树苗让郭建军做出选择。从15岁起就跟随祖父进入沙漠的郭建军别无选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树苗,“爷爷从小就告诉我们,可以花,但种树可以造福子孙后代,我一定会选择种树。”对于孙子的选择,郭成旺老人尤为高兴。
今年对他们来说也有一些好消息。“终于,我们不再需要人工搬运秧苗了,现在这里已经通车了。”这对于每年在沙漠中种植500至1000英亩土地的植树者来说是一件大事。好事,“通车后,减少了很多运输时间,植树变得更有效率了。”
通车后,树木运输更加高效。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2010年也是防治荒漠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如何判断植树治沙是否成功?郭建军说,你可以看看流沙的情况,因为这个过程比较长,但那一年,郭建军明显感觉到流沙少了,沙子不再到处乱跑,种树也更容易了。“之前种的柳树和花枝的主要作用就是固定流沙,看来这些年的努力终于见效了。”
在植树造林的同时,郭成旺一家的经济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依靠已有的森林资源,他家饲养了20头牛和150只山羊。再加上国家拨给公益林的生态补偿资金,家庭年收入翻了好几倍。
现在的成功是之前努力的结果
郭建军接手工作后,按照爷爷原来的工作内容种树。“每到植树季节,我们早上6点起床,6点30分装苗,8点开始出发,工人们跟着拖拉机到地里,开始植树。计划好了,我主要负责安排工作,爷爷一开始很担心,时不时就过来看看我。”
郭建军说,以前治沙造林时,无论是运树苗、挖坑、植树,都是依靠人力。但现在一般都是机械化了,省去了很多麻烦。他还表示,现在植树和以前完全不一样,都是有标准的。“以前,我们每个沙坑能种一棵树,能种多少棵就种多少棵。现在没有流沙了,我们就种树,树间距4米,树间距6米。”行。这将使管理和生存变得更容易。””
据统计,这种种植方法使沙区造林成活率至少提高15%。但郭建军表示,这些都是在以前种的树的基础上可以完成的新方法。“如果没有以前的树,一切都是空谈。”
现在种植的树木品种与当时相比也发生了变化。“我爷爷当时种了柳、锦鸡儿、花枝等树种,但我接手后,基本上就开始种植樟子松了。”郭建军说,这些树很大。不同的是,以前种的树生长快,但寿命短。“现在有的已经死了,没死的也长不了多久。而现在种植的樟子松,常年翠绿,生长缓慢,但寿命却很长。””。
一片长满树木的沙漠。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郭建军说,随着沙漠中植被逐渐增多,地面上的植物吸收水分越来越多,存在竞争。树木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然而,樟子松不需要土壤湿度,实际上更容易生存。
经过多年植树造林,毛团村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他们不仅不再惧怕风沙,甚至还成为当地知名的蔬菜种植基地。土豆、辣椒、胡萝卜等也属于外贸产品。
四代沙漠治理
据榆林林业局数据,2000年之前毛乌素沙漠植被覆盖率仅为99%,生态环境较差。通过一系列防沙工程的实施,2018年,陕西毛乌素沙漠南缘长城沿线沙尘暴地区植被覆盖率达到3803,该地区最大风速明显降低,其中降幅最大的是郭成旺负责的靖边县。这正是历代接力赛的成果。
如今,99岁的郭成旺、70岁的郭熙和、49岁的郭建军已经不再年轻,工作重心正慢慢交给下一代,郭建军的儿子郭涛。
郭成王爷爷和他的曾孙郭涛在沙漠里。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郭涛也出生在毛团村。当他三个月大时,他被带到沙漠中的家中。直到到了上学年龄,他才回到村里读书。他的童年大部分时间是在沙漠中度过的,受到三位长辈的影响。熏陶。他刚大学毕业,就被父亲郭建军送出去学习种植经济林。对于儿子什么时候能回来,郭建军说“要看他什么时候学得够多,掌握了学业才可以回来。”他希望儿子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好好学习,“我请他爱护那里的气候,只有掌握了植树、土壤等知识,才能顺利回国。”
郭建军让儿子这样做,是为了让他能更好地继承他们几代人的植树事业。“他要回来帮忙,这是我爷爷和我父亲两代人的心血,我们不能让汗水白流,让辛苦过去吧。”世世代代的人都吃过它,我告诉我的儿子不要忘记它。这也是我们四代人的传承。”郭涛年轻时也从曾祖父、祖父、父亲身上学到了不屈服的顽强,就是这样的顽强,他们用行动锁定了移动的沙丘。
沙漠即将消失的消息让老人高兴极了
4月22日,陕西省林业局公布,榆林市荒漠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
对于一些想知道的将消失的陕西毛乌素沙漠离不开这一家四代人植树36年和梦见刮大风天上掉下两个人的广大网友,本文都详细地解将消失的陕西毛乌素沙漠离不开这一家四代人植树36年的由来,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N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