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给大家分享素描的关键是对“度”的把握,以及一些儿童天气预报表怎么画相关的题,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
【学术辩论】
作者潘公凯
编者注
在上一期《学术争议》中,尹书玉明确表示,目前的素描教学未能激发中国画创作的活力;冯远认为,中国画要发展到现代,必须改造和创新现有的素描教学方法,打造现代中国画素描的基础训练。培养更多技术过硬、创新型专业人才的方法。
本期《学术争议》发表油画家王洪健的文章。他提出写生是一切绘画的开始,是从技法到道法的途径。但潘公凯通过实例解释,仅比较素描或国画是有局限性的。只有从中西历史和比较的角度,深入了解各自的文化脉络,才能厘清中国画与西方画的本质区别。从而解决素描与国画的“适应”题。
关于写生与中国画的讨论一直存在争议,主要集中在西方写生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形式相融合的可能性和适应性上。学习国画应该把写生作为基本训练方法吗?当写生的造型方法乃至西画的创作理念进入中国画领域时,这是对传统的破坏吗?中国画的现代道路将何去何从?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徐悲鸿、潘天寿、叶浅予、方增贤等艺术大师都曾对这个题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时至今日,这个话题依然炙手可热,一代代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赋予了这个话题新的内涵和价值。
潘公凯《香十里》
西山旅游图片范宽
中国美术学院的学生在练习写生。明亮的图片
素描是培养造型能力的一种方式
我主张在美院现有的教学结构中,将源自西画体系的油画、版画、雕塑、壁画等纳入造型艺术专业。中国画必须单独列出,成立中国画院。中国画不是造型而是书写,应该有自己的基本训练。造型基础课主要课程是素描和色,尤其是素描,占据了大部分的上课时间。这是模特学院的。素描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呈现方式也有不同。但方法和风格是看得见的方式和效果,其最深层的目的是培养一种看不见的能力。什么能力?造型能力——是视觉上把握外部世界形状的能力。原始人类准确采摘果实、狩猎时,是依靠视觉来把握世界的。到了西班牙洞穴壁画的时代,人类已经初步学会了在平面上虚拟地再现客观物体,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古希腊雕塑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证明,西方艺术家已经在错觉和虚拟的艺术道路上迅速前进。他们不仅依靠视觉把握客观世界的能力达到高水平的精确度,还能创造出各种栩栩如生、不可能的创作。世界。从视觉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可以理解为一种视觉训练。在这种逐渐完善的活动中,人类日益精细、复杂、高超的视觉感知能力得到发展和训练。这样,所谓的“审美能力”就被建构起来,人们也从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好处。精神上的自我肯定和自我愉悦。这就是文化的积累。
写生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简单的视觉自我训练、自我的方法,就像下棋是一种简单的逻辑自我训练的方法一样。因此,造型艺术部分的素描训练是培养视觉把握世界能力的训练方法,其根本目的是培养造型能力。
20世纪下半叶以来,欧美艺术院校的一些人士一直担心严格的技术基础训练会和压制学生的创造能力。这种担心也不完全没有道理,所以欧美的美术教学完全淡化了基础素描课程。但淡化素描教学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会导致写实造型能力和技术语言表达能力的下降。其结果是,学生虽然创作思路活跃、想法新颖,但造型薄弱、技巧不成熟,作品显得幼稚、单薄。所以,在中央美术学院,我一直坚持有一个基础系,基础不能放松。从近二十年来中央美术学院的毕业生来看,当今艺术界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艺术家中,中央美术学院的毕业生仍然占最大比例。回顾过去,这些优秀的艺术家认为,在校期间严格的基础训练对他们的艺术创作大有裨益。
根据笔墨变换草图
扎实的素描基础在造型艺术领域是有用的、有益的,但是对于中国画的创作有用吗?这个题不能简单地回。
艺术是有历史的,任何艺术形式实际上都是一个民族庞大文化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所谓“系统”,是指有序、有规律、相互联系的复杂结构。其中各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支撑。这使得系统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演变。单纯比较素描或国画是有局限性的。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语境,才能厘清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本质区别,从而解决两者的“适合性”。“匹配”题。
从中西两大绘画体系的比较来看,写生是西方绘画体系的重要支柱。原因在于,从古希腊到古罗马,直到17世纪欧洲的“学院派”,艺术家们都是基于“模仿论”进行创作。正如柏拉图的观点“艺术是模仿的模仿”。他认为画家创作的作品是对现实世界事物和形象的模仿。因此,当时的西方画家几乎都被归为工匠,绘画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真正还原物体。为了满足这种写实要求,善于表现光影、营造体积感的素描无疑成为了西方绘画的基本训练方法。
中国传统艺术,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都非常重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主观体验。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在儒家、佛教、道家等思想体系中都有相应的解释。它主张的是,我们不仅要关注自然界的万物,更要关注“人”,相信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和谐的。艺术家将自然之美转化为艺术之美。在表现风景的同时,也是个人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的表达。中国传统绘画并不把写实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而是历来重视精神写意,以及主观情感的表达。这与西方“模仿自然”的主题有很大不同。虽然中国画的写实能力在宋代达到顶峰,但主旋律仍然是写意写意,基础不是写生,而是白描。
元代以后的传统绘画进一步走向写意,由小写意走向大写意,进一步强化了写意的抒情功能。山水、花卉成为主要题材。然而,在人物画中,描绘写实形态的能力多少被忽视了。后来中国画中的人物画领域相对薄弱,这就是写生传入的推动力。加素描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地画出形体,改造中国画。
说到这里,如果我们回顾一下目前中国美术界对西方绘画创作方法进入中国绘画体系的批评,我们会发现其中很多担忧显然是有道理的。西方绘画强调写实、注重光影表现的造型方法,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中国画的线条美,与中国传统抒情写意的主题相冲突。它与笔墨表现的核心不相容,会明显削弱民族风格的独特性。性别和独特性。
那么,如何妥善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第一步是要深入研究和分析西方绘画体系和中国绘画体系在表现语言本体上的差异和独特性。其核心结构是欧美传统是“以面塑形”,中国传统是“以线塑形”。当写生进入中国画学院教育时,人物画专业的写生只能“线条化”,以适应“以线定形”的核心结构。
基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观念,东西方传统绘画的体系结构是不同的。这种差异还体现在绘画工具上。反过来,绘画工具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系统结构的差异。
西方古典绘画主要使用铅笔、扁油刷等工具。它们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易于掌握。艺术家从铅笔或炭笔素描开始,然后使用不同类型的画笔逐层涂抹油画颜料,覆盖画布。他们不强调每一根线条、每一笔色的独立属性,而只是将它们视为构成“面”的单元,然后用“面”构成“体”,从而构造出复杂的画面。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无论是在竹简上书写,还是在丝绸、宣纸上绘画,最常用的是锥形毛笔。其形状特殊,使用力度和角度各异,是一种很难掌握的工具。正因为如此,与墨色的浓淡相结合,才能产生极其丰富的艺术效果。书法与绘画同源。汉代书法理论提出了“势”的概念,强调每一笔都应有独特的力度、韵律和气势。此外,“气”、“韵”、“意”等概念,其实都是集中在手、眼、心协同过程在纸上留下的痕迹。由此,线条不再是构成“面”的单位,而是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语言,具有鲜明多样的艺术内涵和审美意义。
因此,有人说西方古典绘画是“以面塑形”,而中国传统绘画是“以线塑形”。线条是中国画的灵魂。它不仅是勾勒物体形态的手段,也是体现画家个性、修养、境界和情感的载体。
对此,浙江美术学院的老老师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国画造型基础训练方法——结构写生。它与全要素素描不同,全要素素描要求眼前的光影变化全部表现在画面上。相反,它更注重物体比例和物理结构的呈现。其一大特点是弱化光影、强调线条。
记得潘天寿在教国画时经常跟学生开玩笑“画人的时候,要把脸‘洗’干净。”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弱化光影的塑造,将单点光源改为漫射光源。将立体造型改为平面造型,注重轮廓,凸显线条本身的魅力。
后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线性素描”的概念。它比结构素描更强调钢笔线条的表现,接近素描的风格,直接用毛笔勾画。用结构素描和线性素描代替全要素素描作为学习国画的基本训练方法,实际上是对素描“线性化”,即扁平化的一种尝试,以适应“线缚”的主题。造型”,使学生在扎实掌握造型能力的同时,又不失国画的审美精髓。他们对素描的改革,一是强调形式的准确性,二是取消单一光源的明暗。画面特别扁平,不强调纵深感。这样,既保留了造型准确的特点,又利用线条的形式和基本面的表现,突出体现了中国画的独特特征。
不同地域、不同传统的绘画艺术的独特性和相互吸收是复杂的。归根到底,关系到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的人类文化承载方式,关系到未来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它只是整个文化现代转型的一小部分。因此,这方面的讨论不可能也不需要得出某种简单明了的统一结论。其意义在于通过不断的探讨和实践,推动艺术的互动进化,培养新的艺术人才。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编辑张玉梅、余媛媛、荣驰、许辛夷
《光明日报》
本篇文章详细讲解了素描的关键是对“度”的把握的题和儿童天气预报表怎么画相关的题,希望能帮助到各大网友!
N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