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担当!听,坚守疫情防控一线90后、00后的自述

你知道关于青年担当!听,坚守疫情防控一线90后、00后的自述和疫情后医护人员的自述感悟这样的话题吗,一直都是很多人想知道青年担当!听,坚守疫情防控一线90后、00后的自述的相关题,接下来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

央视北京5月5日消息当前,北京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不少地区已被划为封闭管控区域,分别实行“居家隔离”和“无人离开区域”。在应急管理状态下,如何满足群众的紧急医疗救援需求?

在朝阳区,从120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专门的社区保障岗,到基层街道社区的普通社工,再到朝阳共青团组织的志愿者服务队,已织成一张保障健康的安全网。人民的。一群90后、2000后年轻人肩负重任,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昨天是五四青年节,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声音讲述吧。

魏文静在工作中

魏文静我是北京市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护理部的魏文静。我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名急救新人。近期,我中心成立了专门工作组,保障辖区封闭管控社区群众外出就医。在社区保卫队,我主要负责封闭管控社区群众医疗需求的收集和管控。五一假期期间,该中心全体工作人员放假,都在投入“抗疫”工作。

5月2日,我和同事在特急调度站工作,通过朝阳市急救医疗服务热线,帮助响应封闭管控小区市民的医疗需求。最近一段时间,封闭管控的社区里,真的有很多医护人员。我们用两个多小时整理出了50名孕妇的近期医疗需求。在此期间,我得到了一名孕妇的医疗信息。38+2周,计划5月7日上午去北京妇产医院检查。当晚11点左右,接到孕妇羊水破的消息。她很着急。我立即向中心反映,并告诉她“放心吧,白天我们已经了解了你的情况,马上就派车来。”接你,做好准备”。

中心专门派出转运队转运患者,救护车立即出发。她身处一个封闭的社区。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医疗救治流程会更加复杂,但情况十分紧急。中心专门联系相关渠道,通知北京妇产医院做好防范、接受紧急救治,并开通绿色通道。但她的家人在拨打我们中心的医疗热线后也联系了警方,他们已经在警车的帮助下前往医院。虽然电话没有成功,但中心继续跟进了解她的情况,得知她已经成功接受治疗。他们也非常感谢中心帮助沟通孕妇绿色通道。这一刻,我焦急的心终于放松了,我感到很满足。我希望母子平安。

因为我们中心的救护车和工作人员在转移涉疫人员后,必须对车辆和人员进行消。一段时间,净化中心的工作量异常繁重。一晚上最多连续消十多人。汽车包括救护车、商用车和小巴。说实话,去污工作我是亲身经历过的。这真的很难。忙的时候几个小时都脱不了防护服。做完后,我浑身湿透,脸上布满了勒痕。而我们在工作中要特别小心,按照标准程序对每一个可能被污染的地方进行去污,因为我们是乘员的保护者,我们的去污工作是为了保护他们,也是为了让车辆能够快速返回后续任务。中间。

我现在是一名共青团员。虽然今年五一我们都是在工作中度过的,但这或许才是真正的五一。我觉得特别有意义!我们年轻人要多经历,多实践,经受第一线的考验!成为真正造福社会、保护人民健康的医务人员!

王雷我是潘家园街道摩分南里社区社工王雷。目前,疫情防控医疗药品采购指挥部负责医疗事务,就是陪同封闭管控区域居民就医。每栋楼都有一个微信群。您可以在微信群中向我们报告第二天需要就医的人以及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居民求医十分迫切,大部分需要透析。除了透析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紧急情况,比如他摔断了腿,或者他心痛,或者有其他重病患者需要紧急救治,这些都需要我在救护车上陪伴他。去医院。

我是1990年出生的,刚刚工作一年,这是我第一次工作。虽然这项工作听起来很容易,但实际上困难重重。例如,一天晚上七八点左右,一名患者骨末期,需要送往医院救治。就医期间,他出现轻微发烧症状。因为之前和医院沟通过,所以没有发烧。到达医院后,经过街道领导的协调与卫健委一个多小时的沟通,这位晚期骨患者顺利入院。

如今,这样的紧急情况在工作中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最晚的时间是凌晨3点。有一个孩子有点不舒服。他当时只有两三岁。我们帮助协调了儿童研究所,并拨打了120陪同他前往。

其实最大的困难是我们要做一个中间协调者。首先要保证封闭管控区域居民就医有保障,闭环转运过程中要保证居民安全。最后到了医院,我们只好去医院交接此事。

这些事情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做,有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我们几乎每天24小时待命。虽然每天很累,但我觉得一点一滴,能为居民解决实实在在的题,我所付出的一切都是非常值得的。

流亡志愿者董汉卿

董汉卿我叫董汉卿。我目前在首都医科大学学习临床医学。我是一名00后,也是一名老志愿者,有833个小时的志愿时间。北京这次疫情期间,我和朋友报名成为了朝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志愿者。

事实上,流量控制志愿者也是分类别的。我们是流量控制中的通知组。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数据查询密切接触者信息。我们首先通知个人居家隔离,然后向社区下达指令,让社区对其进行管控。

前几天,我们加班了两个小时。晚上快11点走出疾控门后,我们接到通知,一名送餐员的COVID-19检测结果呈阳性,我们需要紧急给他的送餐顾客打电话,通知他们进行隔离。于是我们默契地走回去,开始了新一轮的电话。没想到,半夜两三点钟,很多居民已经睡着了,但他们仍然用睡眼惺忪的声音配合我们的工作。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非常配合,在结束通话之前也不忘记向我们表示感谢。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女士收到亲密接触信息后哭了。我赶紧安慰她,并转移话题,试图找出她哭的原因。聊了一两分钟,原来这位女士和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住在一起,担心自己得病传染。找出原因非常简单。我们帮助她回忆当时是否采取了防护措施,并向她解释了密切接触政策,并要求她做好健康监测。随着时间和言语的流逝,女子的声音恢复平静,她承诺将继续居家隔离并监测健康状况。

医学界有句话“偶尔治愈,经常帮助,总是安慰”。虽然我无法消除她患病的风险,但我可以安慰她的情绪,提供健康建议,并实践生物社会心理学原理。医学模式承担着年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

青年担当!听,坚守疫情防控一线90后、00后的自述和一些关于疫情后医护人员的自述感悟的相关话题,今天就讲到这里了,如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记得关注订阅本站。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

No Comment

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感谢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