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网友都关注了绝壁之上建电站和一些关于葛洲坝电站下雨视频的热门话题,但是都不是特别了解,那接下来听小编的讲解吧!
两河口水电站建设工地。丁怡婷摄
“没有滚滚的河流,只有煤炭和石油。”这是水电行业赋予水电的打油诗。
距离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约半小时车程,车子经过几条狭长的隧道后,眼前突然亮起了东西。迎着灯光,我们开车出了溶洞,把车停在2875米高的观景台上,从栏杆上往下看哇!削山筑墙、拦河筑坝,我们的脚下是一座50多层高、40万平方米的巨型工地。截断了汹涌的雅砻江。40万平方米,相当于56个标准场!运土石料的卡车像蚂蚁一样在施工路上盘旋。
这就是——两河口水电站,世界第三高土石坝,总投资66457亿元,是我国藏区目前在建和投资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作为已在建的最复杂的项目之一,建筑商面临哪些挑战?如何“摸着石头过河”?小编近日走进两河口水电站建设工地一探究竟。
项目面临“四高”挑战
两河口水电站调节能力和补偿效益巨大。加上自身发电量,将超过海南省去年的用电量。
我国水能资源可技术开发量居世界第一。近年来,随着水电开发建设的加快,乌江、大渡河、长江上游等河流开发水平已达到80%以上。未来水电开发潜力主要集中在西南河流。其中雅砻江自然河高3830米,水能资源丰富。是我国第三大水电基地。
两河口水电站作为雅砻江中游龙头梯级水库电站,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库容丰富,库容达10767亿立方米,约相当于北京三年的用水量;具有蓄水能力,坝址年径流量210亿立方米。有滴。电站下游至葛洲坝落差近2600米。“一侧的水可以发电六千瓦时。”两河口水电站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设计多年平均年发电量110亿千瓦时!
除了自身的发电效益外,更有价值的是两河口水电站的调节能力和补偿效益。这可为雅砻江中下游梯级电站枯水期增加发电量225亿千瓦时。加上自身发电量,将超过海南省。去年的用电量。
“‘丰缺’是水电的突出矛盾,两河口巨大的库容可以通过丰水期蓄水减少下游水资源浪费,枯水期释放蓄水增加发电量下游发电站。”两河口建设管理局局长王金国解释道。电站建成后,考虑到下游补偿收益增加的年发电量,每年可减少标准煤消耗133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130万吨,相当于建设4个年产400万吨以下大型煤矿。
虽然发电和调节的效益巨大,但在深山峡谷建设如此大规模的工程并不容易
人工降效约15%的高海拔——项目位于平均海拔3000米,含氧量约为北京的69%。“睡不着”、“工作不了”、“心脏负担重”……成为项目建设者面临的首要困难。水电总院研究表明,在缺氧环境下,人工效率降低15%左右,甚至机械“喘不过气来”,效率降低35%左右。不仅如此,该水电站地处川西高原高山峡谷地区。天气条件恶劣,昼夜温差大,这对“不冻不湿”的土石坝“娇嫩”体来说又是一大挑战。
世界第三高土石坝——两河口水电站大坝为砾石土心墙堆石坝,坝高295米。它是世界第三高的土石坝。大坝总填筑体积约4233万立方米,相当于6个“鸟巢”的体积;如果把它做成一立方米的墙并展开,它可以绕地不止一圈。可想而知,要将如此大量的土石方仔细筛选、粉碎,使其坚不可摧,是多么困难的事情。
世界最高泄洪流量——两河口水电站最大泄洪流量为每秒5376米,居世界第一。设计最大排放量为4076立方米/秒。这样的冲击力相当于一组160辆卡车满载25吨货物。200公里碰撞。如何使泄洪工程耐冲击、耐磨损也是一个难题。
世界最大水电高坡群——两河口水电站坝址区地势高峻。大坝两侧边坡较多,其中200-300米的工程高边坡多达7处,300米及以上的工程高边坡多达7处。5号水电高坡群,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高坡群。这对开挖和支护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土石坝根本不是土,非常娇嫩,需要像婴儿一样精心呵护。”在王金国和同事看来,河流上游和条件困难的高海拔地区开发水电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缺乏相应技术规范和工程实例可供参考的情况下,两河口水电站填补了高海拔地区超高堆石坝建设的空白,可为今后类似坝型的建设提供参考。“两个河口建成,将震惊世界!”建设者们信心满满。
“智能”水坝的方法有很多
给碾压机“装大脑”、给混凝土“戴上面罩”、为高坡“撑住鞋底”
千里大堤被蚁巢毁坏。要把土石坝打造成铁壁,需要解决很多世界级难题。为此,两河口建设者想出了很多巧妙的办法。
——给碾压机“装了大脑”,实现智能碾压,保证质量。
大坝的中心区域相当于心脏。为了防止渗透,必须在心脏处建造一道防护墙——“心墙”。目前,“核心墙”填充高度已超过164米。
为了让“心墙”承受260多米高的水压和107亿立方米的蓄水量,压实是最关键的步骤之一。王金国告诉小编,“心墙”需要填充1176层,每层需要滚压10次。不允许有任何粗心。
重复滚压几万次,枯燥乏味,工人们总是粗心大意,手忙脚乱。如何防止误滚、漏滚,确保大坝安全?在两河口水电站智能大坝系统前端指挥中心的屏幕上,小编找到了案。
“第24次凹凸滚动速度,263公里/小时;偏移,4厘米;通过次数,3……”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三维图形。屏幕上行驶着4辆滚动的车辆,每辆车的轨迹都被不同的颜色所取代。
“传统的土石坝心墙碾压,通过人工翻牌计数来控制道次,碾压轨迹只能靠监理工程师的肉眼判断,速度控制靠感觉。施工质量存在较大的主观因素。”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崔波介绍,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与天津大学联合研发了智能大坝实时监测系统,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可计算、实时分析轧机的行走轨迹、速度、轧制道次数。压实厚度等,并实时自动报警,消除隐患。不仅如此,针对压路机招工难、低频振动引发的职业健康题等题,两河口水电站还研发了压路机无人驾驶系统,进一步提升智能核心墙建设水平。
——为混凝土“敷上一层面具”并智能维护,防止干燥和开裂。
为分担长江主汛期防洪压力,两河口水库储备了超过20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从“心墙”工地步行到宽16米、高22米的泄洪隧道,顿时感觉凉爽。
只见山洞两侧的灰色混凝土上都铺着白色的养护布,墙顶敷设的管道正在喷水,仿佛山洞蒙上了一层面膜。除去防护布后,水泥墙光滑如镜,人影清晰可见。
混凝土为何需要如此光滑湿润的“皮肤”?
两河口高坡泄洪洞室工程负责人王泽光向小编揭秘原来,洞室要应对每秒4076立方米的最大泄洪量,这是一个快速的泄洪量。160辆载有25吨货物的卡车相撞。侵蚀力对混凝土的抗侵蚀质量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相应的维护要求也会很高。“在养护期间,混凝土的温度和湿度必须严格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喷水的温度与混凝土的温度之差不能大于20摄氏度,否则会出现破裂的风险,这可不是开玩笑。”王泽光说道。
在两河口,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并不容易,这里空气湿度低,风速大,日温差可达30摄氏度以上。为保证浇筑抗冲击、耐磨混凝土,两河口项目采用智能维护方式,铺设管道,在混凝土墙内埋设传感器,实时监测混凝土的温度和湿度,并智能调节混凝土的温度和湿度。喷涂时间和温度。“与传统的人工喷涂相比,智能维护不仅节省了人工,使喷涂更加均匀无死角,而且还节省了近一半的用水量。”王泽光算了一笔账。
——为高坡提供“鞋底支撑”,并智能感知张力。
高山深谷的复杂地形决定了两河口水电站高坡的巨大规模。最高坡度684米,比上海中心大厦高约50米,水电位居世界第二。如何应对强水压,防止山体变形?
建设者们采用“抱鞋底”的方法来加固山体。小编看到山上密密麻麻的红、黄、蓝、白点,就是“抱鞋底”的“针线”——锚索。据了解,该工程共需要将锚索钉入山体约13万根。每根锚索长约70米,重2吨。这相当于将“鸟巢”整个主体结构运输到海拔3000多米的山上。优越的。
“三十、四十个人一起搬运一堆锚索,经常要搬运到垂直高度50米到60米的作业面上。”来自四川凉山的锚索工曹廷发说,由于缺氧,他经常要步行十多米。你得休息一下,有的工人干完活还流鼻血,肩膀都淤青了。
看似“笨重”的锚绳其实暗藏玄机。王泽光告诉小编,部分锚索上装有传感器,未来将能够实时监测相应坡度范围的拉力,实现智能监控。
高海拔地区土体材料对低温霜冻和含水率变化极为敏感,全年有效施工时间仅200天左右。为了又好又快地完成工程,两河口建设者们不断探索创新寒冷的冬天,为核心筒盖上了“保温被”,通过研制快速伸缩机,为核心筒墙盖上了“保温被”。覆盖着几乎三个场大小的核心。砌墙仅需3小时;雷雨天,压路机的轮胎陷入被水浸透的碎石土中,无法移动。“有时填充的平方米数量并不多于刮掉的平方米数量,而且核心墙填充得越多,它就越低。”经过再三考虑,建设者后来引进了气象雷达,采取了填土面龟形施工、小仓面快速旋转施工等方法,将二十至三十小时的复工时间缩短了一半。
“咱们开门见山吧,不过下一步还是上山。”在荒野中,许多建筑工人一年工作时间超过300天。“我只给孩子盖被子几次,却给我的心墙盖了上百次‘保温被’。”“干水电,强行把爱人逼成假小子”……随着大坝一天天拔地而起,建设者们迎难而上、干好事情的决心更加坚定。
“致富”大坝奋勇向前
电站周边地区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将实现跨越式升级
“以前我到处找工作,现在有了稳定的工作。这么大的工地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村里人都羡慕不已。”40岁的泽仁旺堆家住雅江县迎龙村,是两河口水电站的挖掘机工人,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成就感。更让他满意的是,近20万元的年收入让一家人在县城住上了漂亮的房子,生活更加踏实,更有活力。
和泽人王堆一样,很多当地人因为水电站的建设找到了稳定的工作。王金国告诉小编,两河口水电站建设期间,雇佣了2000多名当地工人;项目前期90%以上的物资运输由当地移民、村民和当地运输公司承担。
水电站建设不仅为当地创造就业,也成为当地产业发展、提高生活水平的“引擎”。
2017年,雅江县学友村通向县城的泥路变成了水泥路,村里的主要收入来源——株松茸虫草也有了“通路”。
“6米宽的路很方便,这不,村民们天还没亮就去县城卖松茸,路程只用了一个小时。”学友村党委书记依珠阿智告诉小编,以前去县城并不容易。两三米长的土路坑洼不平,下雨时容易发生山体滑坡。有时我们一整天都无法到达那里。这让靠卖松茸为生的村民们忧心忡忡。“松茸蘑菇很新鲜。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变得柔软、变黑。市场价五十、六十块的时候,我们只能卖十块!”
现在路通了,松茸的价值也提高了,村里人均年收入可达四五千元。不仅如此,利用“走婚大峡谷”发展旅游业,种植中草药、核桃……随着交通的改善,学友村规划了新产业致富。
除了“路”,改变村民生活的还有“电”。“原来村里的电是由装机容量100多千瓦的小水电站提供的,灯泡经常闪烁一下,然后就灭了。尤其是冬天,村里都要轮流用电。”回忆起“点油灯”的旧生活,朱阿智感触颇深。如今,改造工程已建成电网,家家户户用电不再有后顾之忧。“只有灯亮了,我们才有家的感觉。”
受益的不仅仅是学友村。两河口项目建设涉及甘孜州雅江、道孚、理塘、新龙县。改造主干支线近400公里、供电线路330公里、特大桥8座。桥梁20座,电站周边地区的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将实现跨越式升级。
30多年前,贫困的家乡因一座土石小坝而重获丰收,这让王金国立志从事水电事业。如今,这座已经工作了20多年的“老水电”正期待着两河口水电站的竣工。天气好了,人们的生活也会改善!
制图张芳满
《人民日报》2019年7月17日第18页
本篇主要给大家解了一些关于绝壁之上建电站和葛洲坝电站下雨视频的这样的话题,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喜欢。
No Comment